【速看料】“活”过来的古籍:在数字化中守护传承
清朝康熙十六年,进入钦天监受命协助监正南怀仁呈进观候天象题本;1934年,进入古董店发现受骗购买的假甲骨竟然藏着真信息;东汉时期,身为小卒却在戍守边关时遭遇大规模匈奴来犯;归义军时期,在中原工匠紧缺的困境下面对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这些历史时刻随着文明的演进化成一个个古老的字符,停留在一部部古籍中,也湮没在时光里。如今,VR技术为这些尘封的历史赋予了“活”过来的可能——《古籍寻游记》。《古籍寻游记》是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围绕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领域诞生的“四大发现”,与PICO、抖音共同打造的VR古籍活化项目。
古籍活化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让古籍以创新的形式进入大众的生活,激发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相关资料图)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文献典籍贯穿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也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大古文献的相继出土或发现填补了人们对历史细节的空白,诉说了古老文明的源头和传承,见证了古老王朝的文明水平。
基于文献典籍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出于对四大古文献的保护与传承,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主办单位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开发线上超现实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这个项目围绕展览4个专题中的代表性文物展品,以相关史料记载、考古遗存等为依托,创作了4段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动纪录片。
为了确保尽可能贴近史实,《古籍寻游记》从策划、建模、预演,到最终的成片,都经历了专家多次建议。《古籍寻游记》制作团队的负责人陆玖曾表示,为了做好《古籍寻游记》,陆玖团队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大量沟通,在建筑环境、人物服装、背景知识等方面做到了考究,最终以互动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
《古籍寻游记》涉及的30余件文物,也都是对于历史原物的高精度复刻。字节跳动视频架构团队运用三维重建及视频扫描技术,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信息收集,并完整无误地体现在VR场景中。
有了这些内容作为基础后,《古籍寻游记》利用VR技术构建宏大的场景,设置合理的道具和互动,制作出接近“虚拟游览”的视觉体验。而参观者则可以通过VR眼镜,在与南怀仁的“对话”中观测天象,在“拜访”收藏家刘体智的路上了解甲骨,在塞外的狼烟中感受士兵的生活。此外,《古籍寻游记》特别策划也在抖音端呈现,帮助用户在线看古籍展。
由此而言,《古籍寻游记》还原四大古文献场景是字节跳动公益在古籍活化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2023年2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完成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该规划指出,北京市将鼓励应用科技赋能,提供智慧导览、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动体验。“数字化”已然成了文博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如今,数字技术为文博和古籍保护事业带来的已然不只是整理、检索的便利,还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变革。在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的实践应用中可以发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古籍数字化检索和数字化解读,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修复的准确率和完整度。这意味着数字技术带给古籍修复及整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后续利用、传播创造条件。
数字技术带来的还有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平台。古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以及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神,这些都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而以《古籍寻游记》为代表的项目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将古籍中的真相、智慧和思想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储存并共享,让学者得以研究,让大众可以理解,让文化得以传承。古籍本身或许会风化破损,但是古籍中的文化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世代留存,让一代代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激发人们产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个向度介入古籍保护
《古籍寻游记》推出的背后是古籍保护的一种方向——传承性保护,即古籍活化。这意味着让古籍不再被束之高阁、供人敬仰,而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古籍中的文字和思想重新展现出原本的力量,并得以继续流传。
除了《古籍寻游记》以外,字节跳动公益还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招募推动古籍活化、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创作者。在抖音上,开设“抖音古籍”官号、头条古籍频道,开展“古籍公开课”,让大众人亲近古籍,感受古籍的独特魅力,并自发加入关注古籍、保护古籍的行动中。
事实上,除了古籍活化以外,古籍保护工作还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另外两个方向。自2007年起,我国就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进入新时代,“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已经写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印发,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十几年来,在古籍保护的争论和实践中,行业内还形成了原生性保护方向,即古籍修复;以及再生性保护方向,即古籍数字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在另外两个方向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否可以共存一直是业内探讨的话题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是保护的另一种形式,因此要在利用时加大展示力度,让全社会了解古籍,并知道如何保护古籍,形成古籍保护的良性循环。
字节跳动同样看到了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相辅相成。在古籍数字化方面,2022年3月,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目前上线古籍1100余部。同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国家重点项目永乐大典数字高清影像数据库由“北大-字节人文数字开放实验室”承接,“40册永乐大典首次公开”话题引发文史界关注。
而在古籍修复领域,人才需求较大。如何吸引高质量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问题。
对此,2021年6月,字节跳动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古籍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包括修复104册珍贵古籍(含永乐大典湖字册),培训100名古籍修复师等,2023年1月,古籍保护专项基金与故宫合作,开展相关的古籍修复、活化与数字化工作。
可以看到,古籍保护是与时间的赛跑。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古籍保护更需要多方面的助力。而就像字节跳动所做的一样,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平台的支持,都将为这段赛跑缩短赛程,最终让孤本不孤,泽被世人。(李濛)